粟建文,1979年6月出生,四川仁寿人,中专文化,现任成都宏途路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系新津区(县)十届政协委员。公司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区委统战部、工商联授予的“企社携手、温暖同行”光彩公益行动进社区,“津金同心、携手奔康”“爱心企业”等称号;个人获县政府授予的“创业之星”,区委统战部、工商联授予的“新生代十大贡献人物”,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津榜样”称号。
新津素有“民营经济摇篮”的美誉,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千年水城自古就商贾如流,货如轮转,码头文化的包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前来投资兴业。岁月飞逝,时代变迁,1460余年未曾改过的县名迎来了撤县设区的重要历史转折,一字之差,千年之变,新津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由这片土地孕育滋养的众多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新津机遇,让梦想如花绽放。
十年磨砺,圆梦津城,区政协委员、成都宏途路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粟建文怀着执着与敬业的匠心精神,永葆“我就是想做成点事情”的创业初心,向我们展示了一名由聚焦实业的企业家成长为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的故事……
眉山仁寿地处浅丘,山清水秀,自然风光迤逦,粟建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家。跳出农门,改变命运,这是粟建文从小的志愿。为着这样的志愿,他努力学习考上了中专,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彼时,考上中专无疑是万人过独木桥,算得上是万里挑一。1998年,潜心攻读四年的粟建文一出校门便被仁寿农乐水电设备厂聘为技术员。
年仅19岁的粟建文捧着国企“铁饭碗”,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不仅掌握机械设备技术,还积极学习设计、工艺方面的知识,短短两年,他便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与民企的差距也日渐缩小,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成为了择业的首要目标。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新津不仅孕育了希望集团,新筑路桥的发展势头也让人刮目相看。一心想做成点事情的粟建文毅然放弃了国企的“铁饭碗”,从仁寿来到新津成为新筑的一名技术员。
在新筑的9年时间,粟建文从技术员走上了技术科长的岗位,眼界视野的不断拓宽,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那个深埋在心底的创业想法蠢蠢欲动,如破土的嫩芽只待春风的到来。
“我们当时只有几万元现金,在永商镇望江村老年协会租了四间铺子,成立了新津县永辉路桥机械厂。虽然号称工厂却仅有一台设备一个工人,办公桌就放在设备旁边,既是车间也是办公室。”创业之初艰难、艰辛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但粟建文的讲述平和而宁静。开工第二天就有了第一张订单,为某企业代工产品。做完第一笔生意,粟建文意识到公司靠代加工是没法生存下去的,必须创造自己的品牌生产自己的产品,千斤顶成了公司产品聚焦的方向,第一张代加工订单随之成为了公司发展史上的最后一张代加工订单。
乘着国家基建大投资的春风,粟建文奋蹄扬鞭想要大干一场。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加上十几年来一直在路桥行业摸爬滚打炼就的人脉资源,在其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订单一张接着一张,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粟建文大胆投入,不断购进设备,半年间机械厂就有了10多台设备10多个工人。
随着公司产能的扩大,四间铺子已经装不下越来越多的设备。秉承着亲商、助商传统的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路桥产业发展,拿出土地鼓励企业进园区。这让粟建文开始考虑将永辉机械厂搬进园区。
2010年,粟建文当机立断,以第三方担保的形式贷款购买了工业园区的18亩土地修建厂房,边修边将设备移进新车间。2011年11月,粟建文以蚂蚁搬家的执着和韧性终将永辉机械厂一点一点全部搬进园区,成立了成都市宏途路桥机械有限公司。自此,粟建文以想要做点事的执着与勇气开启了机械作坊向路桥企业的转型之旅,而他自己从思想到行动也在由作坊老板向企业经营者一点点蜕变、成长!
彼时,员工从1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公司产品由千斤顶为主打的张拉机具向锚具、波纹管、特殊构件等工具锚多维发展。这股春风,让粟建文在创业路上乘风破浪,不仅迎来了创业宏途,他的创业故事还成为了“新津榜样”,被新津区委、区政府评为“创业之星”。粟建文头上的光环熠熠闪光,但谁能知道在创立企业的前三年,他未曾休息过一天,“5+2”、“白加黑”是他的工作常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攀登者精神跋涉在创业的宏途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出自《礼记·中庸》的话如烙印般深深镌刻在粟建文的脑海,影响着他的行事风格。从创业之初他就对企业发展规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无数次梳理。2016年,迅猛发展的路桥产业从巅峰跌入低谷,很多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偃旗息鼓,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粟建文早就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早在2015年,他就打破固定思维,利用现有设备资源,与西南交大联合成立成都市五度空间立体车库,专注停车方案制定和停车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方便、安全、耐用的智能停车设备。另一方面,他秉承着“诚信、创新”的企业发展理念,以诚为本,积极开拓创新,依托上海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联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等设计单位对减隔震技术方案、产品研发制造、安装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实践。他不仅成立了研发中心,还与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在该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上海科创工作室”,对新产品进行研发与应用。通过与高校进行产学研的高度融合,从技术上、产品上、营销上摸索出新路径,最终定下了公司以桥梁支座为主的发展方向,而他的企业家思维也日臻成熟!目前公司拥有发明、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等各项专利30余项,员工从30多人发展到200余人,实现年产值2亿多元,税收800多万元。
走过十多年的风雨创业路,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粟建文越发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把员工当成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财富。公司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工会等组织,由公司副总亲自挂帅、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和野外拓展训练,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粟建文积极弘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光彩公益精神,积极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对口援藏”“捐资助学”和“新冠肺炎疫情捐款”等公益活动,捐款捐物达20余万元。
2016年底,粟建文被推选为新津政协第十届委员,他深知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为此,他在企业繁杂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积极参加政协开展的视察、调研等履职活动,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职能,深入基层群众,把群众急难盼愁的民生问题以提案、社情民意等方式反映给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先后撰写了《关于简化融资贴息流程的建议》、《关于改善政务中心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关于尽快实现我县天然气正常供应的建议》、《关于调整县级专利资助政策的建议》、《关于加强我县经济类商(协)会管理的建议》等多篇反映民营经济发展、民生问题的提案,他经过充分调研撰写的《关于整合公共资源,加大力度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建议》被评为“优秀提案”,县上相关部门为此拟定《缓解五津老城停车难的方案》,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将棚改拆迁地块简易平整后作为免费临时停车位等方式,两年共提供停车位共约8200个,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
每份提案、社情民意都浸透着粟建文对新津的美好期许,他早已把新津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新津发展得越好,企业也会发展得越好,企业发展得越好,反哺社会的能力越强。
怀着“我想做成点事情”的初心,粟建文筚路蓝缕,以拼搏实干、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自己的理想之花在这片民营经济沃土上恣意绽放,为新津创业群英谱增添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