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 详情
郭刚
成都市天府石墨坩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发布日期:2021-08-02 15:05:15     来源:新津区政协
摘要:独具匠心
委员名片

郭刚,1963年6月生于四川雅安,眉山市仁寿县籍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成都市天府石墨坩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民盟新津支部盟员、新津区工商联副会长、新津区仁寿商会会长,新津政协第7—10届委员,多次荣获新津政协授予的“有为委员”、“优秀提案”等荣誉。

对于与石墨坩埚打了近30年交道的郭刚来说,这个产品不仅倾注了他火热的青春,更是在其设计制造的创新过程中获得对“工具”作用深刻认识的载体:工具是人类智慧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阶梯。这一认识,催生了郭刚开展“首艺宫”文艺项目的念头:致力于培养青少年学习使用工具制作产品和艺术品的兴趣,为青少年营造浸入式学习和体验,感受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利用物质属性进行物质形态改变和物质再创造的艰辛而伟大的过程,从而增长智慧、启迪未来。

郭刚的成都市天府石墨坩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盛装工业物质进行高温和超高温处理的容器——石墨坩埚。其材料以石墨和碳为主,经过混合、成型、烧制或石墨化而成,石墨坩埚要配套坩埚炉或放置在超高温热场中使用,主要应用在精密压铸和精密有色铸造行业中的合金配制和处理过程,在新能源行业的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的超高温提纯以及在光伏行业的热场反应中熔化和提拉单晶硅等。石墨坩埚是工业生产的关键高温处理工具,是现代高科技材料生产和高温加工处理的基础工具。

临危受命 坩埚厂起死回生

1983年,郭刚的父亲自筹3万元在仁寿县清水镇成立了乡镇企业性质的坩埚厂。但当时乡镇企业产品进不了统购统销序列,导致产品滞销,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半停产状态。本着父债子还的血性和担当,临危受命的郭刚90年代初从国营单位辞职并艰难地担起了坩埚厂生产经营管理的重担。

郭刚深知:做企业必须开源节流。为了降低开支,他将一份钱扳成两份花,厂里的职工都是身兼数职:机修工代管全面生产、技术员兼出纳、会计兼内勤生产……郭刚身体力行,身兼原料采购与销售两大重任,经常奔波在外,远赴山东、山西、浙江等地寻求质优价廉的原料,千方百计寻找“靠谱”的买主。

不管企业处于何种境地,郭刚都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员工和生意伙伴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不拖欠员工工资,企业稍有起色后,将此前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分批支付。信誉是金,随着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业务伙伴关系的巩固,管理的规范,公司经过几年的奋争,终于还清了所有欠款,步入良性循环。

1993年,郭刚看中了新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发展潜力,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先租后买的方式将坩埚厂扩展到新津。

翻越技术高峰 无愧行业翘楚

企业向好的同时,郭刚开始将重心落在管理和技术探索上。2010年,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托,天府坩埚独立担纲起草了《石墨坩埚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实施,填补了中国石墨坩埚没有国家标准的空白。

每一项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无数个在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的不断创新,以及“积跬步以致千里”的技术探索与积累。

此前,中国坩埚生产都是沿袭他国的旋塑泥粘结石墨坩埚生产技术。由于技术封锁,天府坩埚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对坩埚材料配方、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进行了10余年的自主创新。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假设、验证、推翻重来……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天府坩埚成功将配套在电炉上的国内坩埚从当时单只使用寿命仅10多天提升到80多天,坩埚生产原料同比节约4倍,坩埚使用寿命提升4倍,产品性能提升3倍,客户的生产效率同比成倍提升。这一技术突破,拉开了与国内同行业的质量档次,公司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喜人景象。

当技术越过一座高山之时,郭刚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旋塑技术生产的石墨坩埚产品与国外的等静压技术生产的尚有差距,于是,他又瞄准了下一座要攀登的技术高峰——国际上最先进的等静压石墨坩埚生产技术。

国外技术垄断、国内没有技术可供借鉴,要想攻克等静压技术难上加难。但郭刚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于是,从1996年开始,郭刚着手与高校合作开展等静压生产石墨坩埚项目的技术研究和实验。通过10余年孜孜不倦地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2006年初,天府坩埚在新津工业园区的等静压生产石墨坩埚技术项目在不断试验中开始建设,2010年初进入中试阶段,2013年终于成功量产。该技术的突破,将在电炉保温使用中的天府石墨坩埚的使用寿命提升到200天以上,再次节约了3倍国家原料资源,提高了客户生产效率。天府坩埚开创了该行业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性能媲美的先河,将中国有色金属使用的石墨坩埚行业带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家从能源战略的高度大力推行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天府坩埚也顺势而为,开发出了用于新能源电池的正极料和负极料提纯的超高温高质量石墨坩埚,为国家实施新能源建设战略作出了应有贡献。

忆古思今 企业文化馨香四溢

天府石墨坩埚作为创新发展型企业,不仅独立担纲起草石墨坩埚国家标准,同时也是国家高科技企业,多次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等称号。在企业不断技改和创新体验中,郭刚有很多感慨。我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作为城市之魂的工业经济中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尤其是我国工业企业人员技能低下,制造业从业意识差,人员青黄不接。为此,郭刚有了新的规划——以浸入式体验和文化场景展示来弘扬人类的智慧文化,培养下一代青少年从小用工具学技术长技能,助力制造业腾飞。

作为坩埚行业几十年的探索者,郭刚将中国坩埚工具的科技文化,推而广之为中国科技智慧文化。并在“首艺宫”中设置了陶馆、埚馆、金属馆、水馆、木馆、火馆,精心收集相应的图文、展品等,展示了每个馆的主角在自身所处的鼎盛朝代的科技智慧文化。除了让大家能够眼观耳闻,还让大家动手参与陶艺坩埚制作体验和坩埚工具使用体验,通过在“首艺宫”锻炼青少年对各种工具的熟练使用能力,沉浸式感受人类智慧文化精髓。

“首艺宫体验馆是我们打造的核心。”郭刚介绍说,手机的普及催生了众多机不离手的“低头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如何让大家特别是年轻人从手机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回归现实生活?郭刚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打造“首艺宫体验馆”,把青少年从有害的“眼看”手机拉回到有益的“手做”产品上。

现代社会人了解和掌握的工具比较单一,学习运用少,导致动手能力差。青少年要由“改”工具过渡到“制造”工具,应先从使用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工具用具入手,从中发现需要调整或更改的环节,从而熟能生巧,达到使用起来更方便、准确、快捷的效果。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的特别年份,郭刚决心在自己的“文化长廊”里融入更多的党史元素。为此,他从办公大楼的楼梯间开始,设置了长城文化,秦岭龙脉文化,祖国景观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名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为了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文化长廊”中还设置了电子屏幕式蓝天白云。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现实场景中。

当前,新津公园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厂区变学区、景区……郭刚以文化为魂,将与自己相伴近30年的厂区赋予新生的活力!

履职尽责 “老委员”以人为本

从2003年开始至今,郭刚连续担任了新津政协7—10届委员长达19年之久,并以出色的履职成效多次荣获“有为委员”、“优秀提案”等荣誉。特别是担任第9届(2012年—2016年)委员的5年间,他连年被授予“有为委员”殊荣。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郭刚对新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尤其对民生事业倾注的无限热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细心洞察城市建设中各项可以提升与改善的环节,站在市民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意见。由于他关注的都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调研深入、建议意见可操作性强,使多个提案都从建议变为了现实,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2018年,郭刚提出了“关于对接农博经济、加大推销‘新津造’名优特加工食品和农副产品的建议”,提出了建立统一、专业、集中的名优食品销售中心、加大名优品的展示和宣传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天府农博园的高度重视,经联合办理后收到较好效果。

伴随着城市的有机更新,新津棚户区拆迁改造出现了较多的闲置空地。郭刚敏锐地认识到,将这些闲置场地改作临时停车场、移动厕所等,缓解近年来出现的城市公共配置设施不足的问题不失为良策。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不仅解决了这些临时公共设施的无序管理,也解决了管理费用的问题。

于是郭刚处心积虑撰写的“关于利用拆迁闲置场地作临时公共设施的建议”提案提交后,经相关部门办理后很快得以落实,广大群众好评如潮。郭刚说,看到他住地对面的新马小区拆迁地块新修的临时停车场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自己提交的提案发挥了作用,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由于他们大都只熟悉和掌握简单的农耕工具,对在工厂的规范机器操作和集体协作来完成工作,尚需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引导进行提升。

为此,郭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结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感受,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提案等多种形式积极呼吁,引起了区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落实,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