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大同,1974年4月出生,成都市新津区人,大学文化,现任成都市大通路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系成都市十五届政协委员,新津区十届政协常委。
中国人素来注重家风家教,远有《颜氏家训》,近有《傅雷家书》,以言传身教熏陶子女,在润物无声中教导后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近现代的教育学都把父母说成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好的家风能锤炼出优秀的传承者。离新津不远的眉山就一直传诵着一门三进士的故事,即宋朝的苏家父子。苏洵是父亲,苏轼和苏澈是两兄弟。他们三人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都以文采出众而著名。
苏家父子三人的故事流传至今,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在新津,也正在发生着与苏家父子如出一辙的故事,父子三人虽谈不上一门三进士,但却可以称得上一门三个民营企业家——父亲伍廷贵,创立了成都市新津大通桥梁附件厂,大儿子伍大同和小儿子伍大成出国求学、学成归来后在父亲的影响下投身新津路桥机械行业,小儿子创办了成都济通路桥科技有限公司,大儿子成为了成都市大通路桥机械有限公司的掌舵人。
二十年前,伍大同辞去国企工作回到新津,从一名最底层的销售员干起,硬是抱着从头学起的执念,一步步学懂弄通机械加工的各个流程环节,在父亲伍廷贵的指导下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二十年筚路蓝缕,他把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经营发展成现在年产值超3亿元、税收达20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他先后参编《装配式支吊架通用技术要求》GB/T38053-201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4-2019)、公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JT/T391-2019)、《梁氏桥梁变刚度支座》(DB51/T2596-2019)、《公路桥梁限位与剪断装置》(T/CHTS20002-2018)等国家或行业标准;作为发明人申请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由一个机械加工门外汉变成了路桥构件行业的专家,成长为新津民营企业家,并担任了新津区工商联副会长,第十五届成都政协委员和第十届新津政协委员。据相关人员介绍,在新津连任市区两级政协委员的民营企业家几乎是屈指可数的。
路桥构件是新津的传统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四川新津与广西柳州、河北衡水并列成为全国路桥产品三大产地。随着中国基建如火如荼的发展,路桥构件不再仅限于路桥、隧道、轨道、铁路,逐渐向民用建筑延伸。作为大通路桥公司的掌舵人,伍大同深知企业要发展,科技创新才是生产力,才是企业立于市场不败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成立最初的七、八年间,产品大多是随着市面出现的产品而依样画瓢,跟在别人后面跑,主要精力放在销售产品上,其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也不高。2008年5月12日,发生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道路桥梁损毁严重,阻碍救援致使伤亡惨重。举国同哀之时,身为路桥构件生产企业负责人的伍大同陷入沉思:企业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好产品。也正是这一事件,让他开始思考企业家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他开始着手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向科技智能化转型。
四川地区山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3%。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新疆、西藏可比。如果汶川地震不是因为道路桥梁损毁严重,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幸存下来,会有更多家庭团圆美满。伍大同想,能不能生产一种柔性墩达到抗震隔震的目的,从而减轻地震对道路和桥梁的破坏呢?产品痛点在这里,市场需求就在这里。作为企业家,伍大同下定决心研发一种更耐久、更牢固、更安全、更适合山区等特殊地形使用的桥梁支座。
对于山区地形,同一联桥梁可能用到不同高度的桥墩。为了满足各墩共同承担水平力的抗震需求,在墩身本身水平刚度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调整支座的水平刚度,使组合水平刚度达到一致。按照这样的抗震设计理论,伍大同于2009年开始带领公司研发人员与四川规模最大的设计院——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研发人员一起,历经3000余个日日夜夜的上万次实验、优化、定型,最终掌握并应用这个技术,研发出了BGD变刚度支座。变刚度支座的使用,将大大降低地震时的位移量,更安全、更实用。
2018年11月3日,汶马高速克枯大桥顺利贯通。这座大桥距离汶川“5.12”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约50公里,地震烈度高(Ⅷ度),余震不断,且沿线松散堆积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边坡落差高达170余米。大通路桥机械公司变刚度支座新技术得到建设方的认可,从众多的招投标企业中脱颖而出,其生产的变刚度支座成功运用于汶马高速克枯大桥。这座桥被列为交通运输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科研桥,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
2020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为组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谢邦珠,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牟廷敏为组员的专家团队对大通路桥研发生产的BGD变刚度支座进行验收,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陈政清院士予以高度评价:以桥梁支座为载体,巧妙采用静力的技术解决了桥梁的动力问题,将促进大规模多跨梁设计体系的进步!
20年,从青春小伙到华发渐生的中年,伍大同励志做中国桥梁及建筑构件行业的践行者。大通路桥与长安大学共同成立了“长安大学-大通路桥桥梁与轨道附属结构技术中心”、在广州成立了“大通路桥-大湾区技术研发中心”,依托中国科技前沿技术,为传统产品赋能。充分汲取日本、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理念及技术经验,联合国内外国际知名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为科技建筑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他秉承着父辈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带领公司科研团队自主开发的转换式摩擦摆支座、减降噪伸缩缝、金属阻尼系统及智慧型系列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引领企业向智能化、科技化转型升级,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称号。企业产品在同行中率先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英国皇家许可委员会UKAS认证。目前拥有美国TECHSTAR,比利时RPM及英国ASL公司的中国区产品独家代理授权,并连续12年伸缩缝大量出口英国、欧洲及中东地区累计超过20万延米。“新津造”走出新津,走进全国,走向世界,实现了企业的美好愿景:大道无疆,通行天下。
作为一家规模企业的掌舵人,伍大同事务繁重,既要宏观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又要处理各项繁杂事务,但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和新津区政协委员,无论多忙,多累,总会抽出时间积极参加专委会举办的交流座谈、考察调研、委员培训等活动,还会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学习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新知识,练就参政议政的真本事,实现由政协“外引”到“内引”的转变,不断提高履职水平。
大通路桥公司位于希望西路,在公司附近,儒林路与希望西路交叉处,开通了一条通往纯阳四期的新路,形成一个较大的十字路口。这里地处园区交汇处,每天过往车辆行人较多,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由于缺少红绿灯控制系统,经常发生交通事故。伍大同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撰写了《关于在儒林路与希望路交叉处增加红绿灯控制系统及路灯开关时间调整的建议》提案,建议在希望西路与儒林路交叉处增设红绿灯,规范车辆行人行为,经过交管部门论证已予以实施。自从这个十字路口增设红绿灯后,再也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当地的老百姓、园区上班族都表示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民营企业强则区域经济强。在长达20余年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伍大同深知民营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界别渠道密切联系本届企业家,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和企业家的诉求,先后撰写了《关于拓宽优势制造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议》《关于新津提供可租赁工业厂房,打造工业众创区的建议》《关于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建议》等含金量较高的提案,向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反映企业家的呼声,建言献策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融资、融市、融智等问题。2020年,他撰写的《关于发掘有效资源建设微公园的建议》获得2020年区政协开展的“新津最美大家创、政协委员献力量”活动“最佳委员建言”奖,彰显了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企业家情怀。